JIT生產制造系統控制的對象:瓶頸工序
在JIT生產制造系統中,瓶頸點是影響整個流程效率的關鍵,因而是JIT生產系統的控制對象。處理瓶頸時應當從易到難不斷進行改進與創新,通過不斷地改進以不斷去掉瓶頸,從而不斷提高流程的整體效率。
在圖4-6所示的拉動式生產裝配線中,涉及到注塑件、五金沖壓、線路板等各種零件,整個流程經過多臺設備,而中間的設備是大部分零件都須經過的中心環節。因此,這臺設備正是JIT生產制造系統所要控制的瓶頸設備。
JIT生產制造系統控制的四個關鍵點
在精益生產系統的控制中,瓶頸點是控制的第一關鍵點。很多知名跨國企業的核心價值不在某個制造環節上,因此在制造環節上通常以較為簡單的裝配線生產為主,復雜、困難或者需要大設備制造的工序都外包給供應商,因而瓶頸相對較少。對于國內中小型企業來說,主要依靠制造過程獲取利潤,而瓶頸設備正是關鍵技術所在,無法外包給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企業更應當注重瓶頸的識別。
精益生產追求的是零庫存,但實際上在瓶頸點不可能不設緩沖庫存區,因而緩沖庫存區也是控制的關鍵點之一,非瓶頸點不應有庫存。此外,了解瓶頸點的節拍與產能也是控制的關鍵點之一。就瓶頸點而言,其他工序點與它的時間差是多少,相互之間如何傳遞,每一個看板應如何分發和傳送,這就形成了JIT系統控制的另一個關鍵點:拉動繩索。
無論是多么復雜的生產制造系統,只要把瓶頸點、緩沖庫存區、節拍與產能以及拉動繩索這四個控制的關鍵點掌握清楚,就能把整個精益生產體系建立起來。遺憾的是,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不了解這四個關鍵點,在制造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庫存,不但浪費了庫房資源和人力資源,同時也增加了企業運作的風險與負擔。
以瓶頸工序能力為依據打造“一個流”
1.“一個流”的追求目標
“一個流”是以瓶頸工序能力為依據,來決定生產的節拍,以追求物流平衡為最高目標;在以節拍進行生產能力平衡、物流平衡的條件下,追求生產平衡。因此,生產平衡不是關鍵,關鍵是要做到生產過程中物流的平衡。
對瓶頸工序等數據的準確掌握以及將這些瓶頸工序外包給供應商能確保生產過程中的物流平衡,在這一前提下,豐田等實施JIT的跨國企業追求的是生產平衡。對于國內的很多企業來說,情況與這些跨國企業大為不同,因而應當以追求物流平衡為首要目標。
2.市場節拍、固有節拍與生產節拍
市場節拍、固有節拍與生產節拍是三個互相聯系而又有所區別的概念。市場節拍是將每天可以用來工作的時間除以客戶的產品需求量;固有節拍是瓶頸設備生產單位產品所需的時間;生產節拍是指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采用的生產時間。
以22個工作日內產品需求量4500件為例,近期日生產量應為4500個/22日=200個/日,則市場節拍應為27900秒/200個=139秒/個。如果瓶頸設備節拍為120秒/個,那么生產節拍必然不能高于120秒/個。
3.生產節拍的確定
企業在接到訂單后,應對自身的生產能力進行評估,確定生產節拍。與瓶頸設備的固有節拍相比,如果市場節拍較長,那么產品的制造過程不存在瓶頸工序,能夠按照訂單要求準時交貨。當訂單所需的生產節拍比瓶頸設備的固有節拍要小時,則需要向銷售部門反饋信息,通常可將客戶的大訂單分割,延遲部分數量產品的交付。
在整個制造系統中,如果企業采用24小時連續工作制度,或者非瓶頸工序與瓶頸工序工作時間一致時,則以瓶頸工序時間為生產節拍;如果非瓶頸工序與瓶頸工序操作時間不一致時,則應以計劃安排周期內滿足瓶頸需求來確定生產節拍。
4.以生產節拍組織生產
在確定了生產節拍后,應該按照該節拍來組織生產,形成順暢的流水線,這是JIT生產對制造過程的要求。生產安排是根據瓶頸工序來進行資源配置,而不是按照最快工序速度進行配置。當瓶頸資源配置得到提高后,其他地方就非常容易提高,這樣能實現成本的最低化與效率的最大化。
上一篇:JIT對制造過程的三大要求
下一篇:JIT對制造過程的四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