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企業變革-走出辦公室,到生產現場去
發布時間:2014-06-30 瀏覽: 次
1.精益生產的“三現主義”
問題都是出在生產過程中,指望在辦公室中遙控生產現場是不切實際的。“三現主義”是管理的基本原則,即:現場、現物和現實。精益生產要求生產管理干部走出辦公室,到發生問題的現場去,看現實存在的問題,所采取的對策必須是現實可靠的。
理論可以啟迪人們的思維,但是理論永遠也解決不了具體問題。如果要將理論變成切實可操作的方法,那就要求管理人員勤于思考:那是真的問題嗎?全部的問題都暴露出來了嗎?沒有被隱藏起來的問題嗎?現場的問題都被挖掘出來了嗎?自己作具體細致的觀察了嗎?只有這樣才能接近問題的真相,找到最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案。
2.關注事實
精益生產管理要求管理者關注事實,關注數據。而事實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報告的事實,屬于他人認識到的事實;第二、想像的事實,里面摻雜了主觀的看法,或者隱匿了部分真相;第三、觀察的事實,即用某些方法客觀化了的事實。精益生產管理關注的事實要求只是就觀察后的情報進行客觀的陳述,并且能夠被任何人證實。
歐美和韓國企業的管理者開會比較少,大部分時間都在現場解決實際問題,而國內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僅僅是在辦公室中等待下屬匯報,或者整天忙于開會,對現場的事實缺乏掌握,只能了解到虛假的或不全面的事實,影響了正確的決策。因此,國內企業應該加強對現場的觀察,關注現場事實與數據。
激勵強于罰款
管理者要以人為本,尊重人、教育人,傾聽員工的心聲,解決員工疾苦。管理人員不要進行遙控管理,而要走出辦公室,到現場發掘問題、解決問題,并為解決實際問題親自動手寫改善計劃。
營造持續改善的氛圍,也就是營造激勵強于罰款的創新氛圍,讓員工在自我教育培養下,不斷對本工序提出各種改善建議,不斷涌現改善事例。公司每一個工序每月都有創新展示,而不是各種違紀罰款單,從而將以人為本的管理思維切實貫徹到管理實踐過程中。
需要強調的是,營造激勵強于罰款的氛圍并不是讓企業馬上放棄罰款,而是要不斷營造改善氛圍,對不斷涌現的改善事例進行適當的獎勵,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減少罰款、增加激勵,從而形成持續進步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