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中國質量協會、卓越國際質量科學研究院在北京民族飯店舉行了“2013年全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
2013年全國裝備制造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范圍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七個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有效調查樣本954家,約占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1%。調查結果簡要信息如下:
一、質量總體水平穩中有升
1、產品質量穩中有升。被調查企業報告的一次交檢合格率平均值為95.8%,其中通用設備一次交檢合格率平均值為96.4%,與2009年的96.2%(2009年僅調查通用設備制造業企業)相比,穩中有升。
2、質量損失率明顯下降。56.0%的被調查企業對質量損失進行了統計,質量損失率均值為2.43%,與2009年通用設備企業質量損失率2.79%相比,有明顯降低。
3、產品故障率有所降低。53.6%的被調查企業測量主導產品在保修期內的故障率,平均故障率為2.3%,其中通用設備制造企業產品平均故障率為2.35%,與2009年的2.45%相比,有所降低。
4、管理體系普及程度較高。92.2%的被調查企業通過一項以上的管理體系認證,比2009年認證率88.9%提高了3.3%。其中通過兩個體系以上認證的企業比例為51%。
5、質量工具方法普及率有較大提高。實施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生產等8種質量管理方法的被調查企業比例為58.5%,比2009年提升了21.6%。
二、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
1、質量管理成熟度不高。統計結果顯示,調查范圍內我國裝備制造企業質量管理成熟度平均值為63.5分(滿分100分)。其中,大中型企業為67.6分,小型企業為56.0分。
2、質量責任未完全落實。72.3%的被調查企業沒有設立有最高領導參與的質量委員會,40%的企業在研發、售后、設備、物流等質量關鍵部門沒有建立質量考核指標。
3、體系方法未充分發揮作用。能夠做到“定期評價質量規劃的落實、質量目標的實現情況,當未達到目標時查找原因,并實施改進”的被調查企業比例為58.8%。
4、教育培訓投入嚴重不足。50%的被調查企業教育培訓投入不到該企業年銷售額的0.25%,比2009年的0.5%有所降低。“人員素質”被企業視為目前質量管理最需要加強的環節之一。
5、質量工具方法應用效果有待提高。被調查企業回答質量管理方法“使用效果明顯”的比例平均值為57.4%,與2009年的55.9%相比,沒有明顯改善。
6、設計開發質量管理亟待加強。32.9%的被調查企業沒有使用或局限性地使用了設計開發質量工具,而能夠積極持續應用并有效提升研發質量和效率的企業比例也偏低。
7、裝備制造產業基礎依然薄弱。被調查企業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率為52.4%;“關鍵工序的過程能力達到1.33以上”的企業比例僅為12%;僅有6.4%的企業能夠根據長遠戰略規劃發展了供應基地。
8、技術創新優勢尚未顯現。39.2%的被調查企業能夠持續不斷地研發出顧客接受的新產品,僅有4.2%的企業能夠在技術層面達到國際領先,近三年新產品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為35.5%。
9、質量改進的廣深度遠遠不夠。半數被調查企業的員工參與質量改進的比例不超過12.0%,而六成的日本企業的員工參與質量改進的比例都超過50%。
針對企業現有的質量管理狀況,提出了提升我國工業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七條對策和建議:
1、加強質量法制建設,優化質量提升環境;
2、深化管理體系實踐,提高體系運行質量;
3、加大質量教育投入,落實素質提升工程;
4、深入推廣質量方法,促進實施質量經營;
5、突破制造技術瓶頸,推動產業質量升級;
6、加強研發質量管理,提高自主創新效率;
7、夯實質量管理基礎,強化質量保證能力。并進行了相應的對策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