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企業的供應鏈轉型很少是主動為之,更多是被逼無奈。這種無奈來自于銷售利潤的逐年下滑、人工成本的逐年上升,來自于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市場需求的升級變化……傳統經營模式下尚能茍延殘喘的企業供應鏈,在新經濟的挑戰之下,顯得老態龍鐘,成為了企業發展的一塊巨大的絆腳石。
雖然今天大部分的企業已經開始關注,并逐漸認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表示他們真的愿意在上面進行投入,痛下決心地進行升級改造。而像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等這些高瞻遠矚,二十年前就開始對供應鏈進行主動手術、自我變革的企業家,在今天的中國依然是屈指可數。
對比二十年前,今天的中國,供應鏈變革的技術和方法、專業的人才早已不是瓶頸,真正的瓶頸其實是人的思想,更準確地來說,是企業家的思想。
過去二十年,外資企業、一線的本土企業在供應鏈變革方面已經總結出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方法,也為國內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是為什么還有許多企業家仍然高呼工具匱乏、人才稀缺呢?
原因很簡單!
首先,大部分的本土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人員與研發、市場部門人員的薪資對比,依然處于明顯的劣勢。沒有對等的待遇,企業如何能夠吸引并留住有能力的供應鏈管理人才呢?倘若放眼國內外供應鏈管理做得好的企業,這些企業的供應鏈相關崗位的平均薪資與其它部門至少是持平的,不少高端職位甚至可以拿到高于市場的薪水。而從事供應鏈管理的人員,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了企業的CEO,蘋果公司的Tim Cook、通用的Mary Barra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對于市場營銷、新品研發,企業動輒砸下百萬資金,毫不手軟!但是對于供應鏈變革的項目,花上幾十萬都會皺起眉頭,嫌貴!一位在供應鏈管理咨詢公司的負責人曾經無奈地說:洽談的企業無數,但是真正舍得投入的企業卻寥寥無幾。即便是那些愿意花錢的企業,也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成本,而不是而不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多大的發展機會。甚至還有的企業以降本提成的方式來支付咨詢費用,片面追求短期效應
究其原因,直到今天,大部分的企業依然將“成本”作為供應鏈部門最重要的考核指標,而忽視了“能力”這個在企業轉型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標準,這里考驗的往往是老板們的眼光和戰略性思維。提升效率需要轉型,轉型需要投入,投入就存在著風險。但從長期來看,對于供應鏈升級的投入產出比是非常之高的,它的風險并不在于該不該投,而是如何投?
如何投入,就涉及到企業的供應鏈戰略了。供應鏈戰略是企業的二級戰略,是服務于公司戰略的。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企業的最高層可以忽視供應鏈戰略,而將制定供應鏈戰略的工作全權交給供應鏈部門的人員來完成。供應鏈戰略雖然是二級戰略,但是與財務戰略、人才戰略、市場戰略、技術戰略等二級戰略一樣,都是公司的核心戰略,它們彼此相關,構成了企業的總體戰略系統,并支撐公司的頂層戰略。因此,供應鏈戰略同樣也是一把手工程。
在今天的市場競爭格局下,要想讓企業基業長青,供應鏈管理已然是企業家的一門必修課,一項必要技能!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供應鏈上的卓越企業,其背后往往都有一位甚至數位領袖級的企業家: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大野耐一和豐田章男(豐田汽車)、阿曼西奧·奧特加(ZARA)、麥克·戴爾(戴爾)、杰夫·貝索斯(亞馬遜)、柳傳志(聯想)、任正非(華為),還有正在為之而努力的京東劉強東,以及阿里巴巴的馬云等。
企業經營講究的是道和術,供應鏈管理也有它的“道”和“術”。
這些年,我做了不少企業的內訓,有高層參與的,我們通常會多聊聊“道”,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假如高層沒有參透供應鏈的“道”,中層會過得很痛苦。
假如只有中層參加,我就只能將重點放在“術”上了。“術”對中層來說,能夠幫助他們解決當下的具體問題,但卻無法從根本上對供應鏈進行整體的變革。對于中層來說,講太多的“道”,也會讓他們產生更多的無力感,這對企業不一定是好事。
遺憾地是,大部分的內訓課中,決策層是缺席的。當然,所幸的是,我也曾遇到過一些企業家,意識到供應鏈的重要性,并積極地推動企業的供應鏈變革,企業的綜合實力也因此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企業家的眼光和決心決定了企業的未來,這兩者缺一不可!僅有眼光,看見了問題,卻沒有決心和魄力去解決問題,就好比溫水煮青蛙,是在等待死亡;僅有決心,卻沒有犀利的眼光,不知道如何入手去解決問題,就好比魯莽的巨人,最后撞死在南墻。而今天的本土企業家,前者還是占著大多數的!
因此,供應鏈變革的成功,領導者心智模式的轉變是關鍵!
來源:供應鏈架構師 施云
上一篇:蒙牛鍛造供應鏈CSR管理
下一篇:供應鏈的改善從企業后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