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F代表一個人實際發揮出的能力;Fmax代表一個人潛在的最大能力,θ代表個人目標與公司之間的夾角)。從這個公式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方向一致,即夾角θ為0時,一個人實際發揮出的能力最大。
中松義郎目標一致理論
04
保險銷售員的故事
在一堂培訓課上,有個同學舉手問老師:“老師,我的目標是想在一年內賺100萬!請問我應該如何計劃我的目標呢?”
老師便問他:“你相不相信你能達成?”他說:“我相信!”老師又問:“那你知不知到要通過哪行業來達成?”
“我們來看看,你要為自己的目標做出多大的努力,根據我們的提成比例,100萬的傭金大概要做300萬的業績。一年:300萬業績。一個月:25萬業績。每一天8300元業績。”老師說。“ 每一天8300元業績,大既要拜訪多少客戶?”
“大概要50個人。”同學回答。老師接著分析,“那么一天要50人,一個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訪18000個客戶。”
這時老師又問他:“請問你現在有沒有18000個A類客戶?”他說沒有。“如果沒有的話,就要靠陌生拜訪。你平均一個人要談上多長時間呢?”他說:“至少20分鐘。”
老實說:“每個人要談20分鐘,一天要談50個人,也就是說你每天要花16個多小時在與客戶交談上,還不算路途時間。請問你能不能做到?”
他說:“不能。老師,我懂了。這個目標不是憑空想象的,是需要憑著一個能達成的計劃而定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目標不是拍腦袋就可以定下來的。
很多企業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喜歡拍腦袋,喜歡按照過去的經驗做事,去年銷售收入增長了50%,今年要求增長100%,理由僅僅是“去年都增長了50%了,今年增長100%還有什么難度?”
沒有這些分析作為支撐,無論你提出的目標值是多少,都是錯誤的。
所謂,作為管理者,在目標制定過程中,你的任務不是作為一個上級對下屬的目標高低做出判斷,而是一個合作者,作為下屬的績效合作伙伴,幫助下屬分析目標是什么,目標值是多少,為什么,如何做。
做到了這些,你才是一個幫助員工和組織成長的高績效經理。否則你就是和下屬一起制造平庸!
05
馬拉松運動員的故事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馬拉松運動員。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兩次奪得世界冠軍。記者問他憑什么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山田本一總是回答:“憑智慧戰勝對手!”
大家都知道,馬拉松比賽主要是運動員體力和耐力的較量,爆發力、速度和技巧都還在其次。因此,對山田本一的回答,許多人覺得他是在故弄玄虛。
10年之后,這個謎底被揭開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目標是需要分解的。一個人制定目標的時候,要有最終目標,比如成為世界冠軍,更要有階段目標,比如在某個時間內成績提高多少。
企業也是如此,企業首先有愿景,比如微軟的愿景:讓每個家庭每張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然后有戰略目標,然后有具體的考核指標,一步一步進行分解。
最終目標是宏大的,引領方向的目標,而階段目標是具體的,有明確衡量標準,比如在“用四個月的時間把跑步成績提高1秒”。
當目標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標的激勵作用就顯現了。當員工實現了一個小目標的時候,他們就及時地得到了一個正面激勵,這對于培養員工挑戰目標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06
幸島短尾猴的故事
位于日本南部宮崎縣的幸島是短尾猴的故鄉。日本科學家對幸島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之久,研究過程中最著名的發現是猴子也會清洗紅薯。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的一位教授帶著幾名學生對短尾猴進行了觀察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在沙土里種植了一些紅薯,走的時候就把這些紅薯留下了。
后來,猴子發現了紅薯,就開始作為食物來吃。由于是在沙土里生長的,紅薯上經常粘著一些沙子,比較磕牙。
于是,他高興地把這個發現告訴了身邊的小猴子,這些猴子也開始用水洗紅薯吃。再后來,這些猴子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其他的猴子,甚至告訴了其他島上的猴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小范圍內做正確的事情的時候,他的行為可以影響到身邊的人,而這種影響可以產生一種聚合效應。
在目標管理里,領導者帶頭談目標、定目標、回顧目標就是在做正確的事情,而領導者的這種行為可以影響到管理層和員工,使大家逐漸培養一種目標管理行為,最終形成自我控制!
目標管理如果沒有高層領導的支持和推動,沒有高層領導的以身作則和示范作用,很難推行,它一種組織行為,需要領導者的率先垂范!
07
吳起不敗
吳起,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起是一位軍事和政治上的鬼才,吳起的一生中毫無敗績,可以說是不敗的軍神。
吳起在軍制的改革上拋棄了當時軍事上士卒作戰不積極的弊病,使所仕國家的軍事強于其他國家,正因此才能抵御強國的入侵,侵占小國的領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為管理者,除了站在高端和員工一起制定宏大的目標,共同謀劃未來,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在目標的執行過程中放下架子,和員工一起關注目標達成情況,共同分析查找導致問題的原因,與員工一起制定改進措施。
當管理者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團隊就可以激發出無窮的力量。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曾提到了一個仆人式領導的概念,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一個仆人式的領導會問員工五個問題:
1.工作進展如何?
2.你在學習什么?
3.你的目標是什么?
4.我能幫你做什么?
5.我作為一個幫助者做得怎么樣?
下一篇:36個改進倉儲管理的最佳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