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運營中,傳統倉儲通過靜態存儲保證倉儲營運需求,市場快速發展對于產業鏈快速流動性的需求更加迫切。相對于其他傳統零售、生產企業而言,快消品倉庫的特征是,庫存周轉快、進出庫效率要求高、品類豐富(SKU量大)、商品規格差異大、出庫訂單sku數少。針對這種情況,對于庫存準確率的高標準成為一種保證業務的必然要求。
組織架構設置的不合理,會讓倉儲內部的責任與分工不明確。進而導致架構內人員對庫存質量控制責任心的變化。常見案例,如果讓平級的兩位經理級去管理均會發生碰觸貨位的不同團隊,例如分揀與上架,往往會發生在討論庫存準確性責任的時候,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
2、人員管理:
考核什么得到什么,倉儲負責人必須對于庫存準確性指標有足夠的重視度與敏感性。必須將此點作為一項與管理層薪酬綁定的考核指標。
4、企業文化:
倉儲最高負責人不可過分的相信直屬下屬給出的結果。肉眼可以直觀發現的問題點由該管理者自身去監督檢查。對于隱性的大量數據必須要求公司安排第三方部門進行監督,而自身則作為輔助監督存在。
2、下游監督上游
電商倉儲環節對于信息系統的依賴是極其嚴重的,如果沒有配套功能完備的WMS對倉儲業務進行流程引導,而單純的依賴人員,對于庫存準確性這項指標的影響是巨大的。直白的來說就是沒法控制!其中關鍵性的幾個功能分別是:條碼應用、PDA應用、庫存貨位管理系統、人員信息系統。
2、軟硬件設備:
所謂的“位”指的是貨位,所謂的“品”指的是SKU,三種方式各有利弊,一位一品的方式,其貨位與SKU對應關系極為清晰,代價是倉容利用率或單位面積保管量的下降。多位一品,其單位面積保管量的上升,代價是分揀效率的下降與庫存準確性的間接下降。而一品多位的情況多發生在兩種情況:a、單個SKU商品數量過大一個貨位(或托盤位)放不下;b、隨機上架模式采用的副產物。
2、分揀方式與其配套的分撥方式
由于分揀、上架環節是人來操作,在分揀與上架過程中極易發生看錯了相鄰貨位的商品而出現分揀與上架錯誤的情況。但是這樣也不影響按照商品產品線進行區域集中管理的思路,如果在信息系統不支持的情況下,線下做手工調撥進行此種管理對于人力的消耗是不容忽視的。
1、盜竊:
商品由于存儲過程中保管不當,會出現商品掉落至貨架底部、箱子之間等容易忽視的區域。解決辦法一方面要靠提高盤點人員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使用貨位盒、異常箱、理貨、盤點前死角清理等多種方式進行規避。
1、理貨:
本質上盤點行為并不能解決庫存準確性的問題,好的盤點方法與過程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盤點的準確性,也就是發現庫存問題的有效性。
如若影響庫存準確性的過失點對當事人與其管理者的薪資不造成影響,則很難控制庫存準確性的持續改良。績效工具利用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可以極大的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異常處理在倉庫規模小的時候作用不明顯,畢竟分母小。但是當作業規模大了之后,處理異常的及時性就很重要了。對于處理異常的常見手法:常見問題解答、異常跟進處理表、異常責任人制度等。
5、復核:
多數電商企業倉儲板塊的收貨環節基本是一個小組。有些公司會起名為IQC(入庫質量控制),基本負責內容就是對于入庫數量的清點與質量的把關。在這個環節需要強調的是:抽驗比例的合理確定。關鍵還是要根據自身公司的規模與側重點、還有用戶特征等方面,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公司的抽檢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人力成本與質量控制的平衡。
7、上架:
<p style="margin: 0px 8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入庫時清點清楚了,如果上架出了錯,那可真是一種低級錯誤。但是這種低級錯誤的確也不斷的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對于上架貨位的準確性、上架數量的準確性的控制,就成為了我們需要控制的重要管理環節。上一篇:為什么要養成良好的質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