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著力點、國際產業競爭博弈焦點和經濟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主要釋放點。經歷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已高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確保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供了重要支撐。
當前,影響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些因素已發生趨勢性改變,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在以下5個方面受到的約束顯著增強:一是生態環境惡化和“閥值”效應對生產力、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二是基礎科學創新能力弱,成果應用接近上限導致增長潛力收縮;三是平衡經濟增長與穩就業、保民生的難度加大;四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銜接不緊密,金融資產空轉現象突出、實體產業發展難以擺脫“資源詛咒”帶來的壓力;五是世界經濟體系的動蕩與不確定給產業鏈與貿易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大向高質量轉型的難度。
新世紀以來,智能化技術大發展與綠色約束的倒逼機制為推動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并將經濟逐步導入一條可持續增長的軌道提供了巨大機遇。未來可從五個方面全面發力,把新發展理念與新要求融入到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
在存量競爭變得異常殘酷的時代,以更高科技含量的新組織、新業態去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和擴大需求增長,努力將之轉化為未來發展主導產業并通過補鏈成群和關聯效應帶動產業結構優化,成為夯實國家經濟發展后勁、謀取發展制高點的主要途徑。新時代新型工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等發展新要求的提出和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發展的要求,意味著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體系會更加注重全要素生產率和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提高,發展新動能必將主要來自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是,以智能產業、新能源與智聯網汽車為代表的先驅產業,正在深刻改變整個市場的需求模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大批數字經濟示范區、智能制造示范區、智能工廠、數字車間與生產線和高水平的大數據智能平臺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整個制造業體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強有力地引領和引導著制造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隨著要素積累型經濟增長模式的潛力萎縮,基于創新驅動尋求發展空間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以信息技術、新能源革命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成果及其產業化運用,不僅推動傳統制造業通過工藝改進、設備改造、產品升級、技術增值提升生存與發展能力,也通過“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直接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組織?,F代知識與技術獲取方式變得更復雜,創新模式向網絡化、全球化、系統化和協同化發展,產品生命周期與技術更新周期不斷縮短,產業發展的要素流動性越來越頻繁,現代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思維、技術、資源等需要在更大范圍內相互融合與促進,以開放、合作、共贏的手段實現新舊動能間的轉換,推動制造業向高質量邁進。爭奪領軍與高端人才與研究團隊、打造高質量的創新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培育現代產業隊伍正成為新時代企業謀求核心競爭優勢的主要手段。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16px 2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框架,旨在扭轉自然環境退化、承載力與生產力降低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筑牢生態屏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等發展要求通過日益嚴格的生態約束倒逼企業成長模式與發展方式變革,以材料替代、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綠色生產方式正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以共享為主要特征的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更優質和節能、節地和節材的新材料產業投產與達產,環保裝備、工程和制劑產業的大發展,強有力地沖擊著現代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人民參與感與獲得感的增進。以醫療、康養、文旅等民生產業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迅猛發展,不僅有力地支撐基于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也使發展進程中的人類福祉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