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信部發布第四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冠軍產品”名單、進博會召開“隱形冠軍發展高峰論壇”,越來越多不常被關注卻在細分領域一枝獨秀的優秀企業進入大眾視野,而其中也不乏CSUA會員單位的身影。在此特精選德國知名中小企業管理學家、“隱形冠軍之父”--赫爾曼·西蒙教授近日在清華經管學院以“隱形冠軍:全球化、創新與成功之道”為題所作主題演講與大家分享、共勉。
以GDP增長為橫軸,GDP量為縱軸來展望未來。可以看出中國將是增長最快的,未來在絕對值上也將會是最大的。
還有一個重要信息,就是世界分成了兩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中國、美國、歐盟;其他國家作為個體,德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在第二梯隊,他們非常遠。
這對于公司的全球戰略意味著,公司必須得要在全球第一梯隊來扮演一個非常強勁的角色。各位還很年輕,這就是你未來的一個目標和野心。
新的形勢下,隱形冠軍需要充分運用數字化來保護自己的市場領袖地位。
簡短地提一下客戶價值,這些隱形冠軍一般的價格要比同類的產品高10倍到15倍,但是他們的價值是更高的,他們的服務越復雜價格越高。
即使在現代經濟下,我們仍然需要那些能夠做產品,還能夠有利潤的人。
大家可以看到,在全球性的競爭來說,更多的是基于認證、質量,而不是基于低成本,但是認證,包括質量這些是更重要的。
大家可以看到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的離職率是2.7%,這個基本上是同等于0。因為企業對員工非常好,他們非常榮幸在這里工作,
最后一個也很重要的,就是
領導層在原則上是非常嚴格的,但是在具體的工作還是很靈活的,也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是原則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像工作的目標等等,是不能打折的,但是和員工的合作取決于一個企業家自身的魅力。
大概有8500個德國公司在中國有布局,然后在中國有2000個德國的工廠,57%的德國隱形冠軍在中國有業務。和中國的隱形冠軍相比,在全球化領域要高很多。中國隱形冠軍大概有10個左右在國外有分支。
我們研究過企業研發所聘用的雇員數量,如果說一個公司的收入是10億、20億歐元的話,他們應該有500個研發人員,但是在中國這個規模具有2000個研發人員,這對于創新意味著什么呢?我想我們必須得考慮到這點,我們在德國需要在這方面更多的投入。
我還想講也很重要的一點,這個可能比數字來講軟一些,德國跟中國之間的文化匹配,德國和中國公司之間的匹配度:兩國的人都非常努力的工作,很具有工業性,我們都有一個技工的文化,我們是喜歡那種真的產品,比如機器。
我們看一下在德國的中國公司,在德國,中國公司有4000個,很多公司進入德國的市場都是通過并購的,在過去四年中有超過200個的并購,是由中方的公司來購買德國的公司。德國公司購買中國公司的情況如何呢?大概有50筆收購。
一般在德國并購和收購基本上都會很順利,美國人在收購的時候就會給公司帶來一些負擔,但是當中國來并購的時候,中國公司跟德國公司的匹配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覺得這個對于“一帶一路”的合作來說也是非常好的。
此外還有一個去中心化的概念,中國不只是北京、上海,當我去到不同城市的地方,都會發現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能力跟優勢,德國也是一樣,這些隱形冠軍都是來自一些小城市,非常小的城市都會有世界級的公司。
我的結論是什么呢?
德國和中國的隱形冠軍現在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德國更加的全球化,有非常強勢的品牌,而中國的公司也快速的在增長,同時通過高的研發資源,還有來自于上市的金融資源進行增長。
這些德國的隱形冠軍有來自中國的競爭者,我會說你就得變成中國企業,德國必須變成中國企業,而中國企業必須變成德國企業。
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我們必須得要立足整個價值鏈上,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必須得是最高效的位置。如果這個事情可以在中國做得更好、更高效,就在中國,如果在德國做得更好就在德國做,不能老在想自己的國家的束縛,而是你要想這個工作在哪里做最好,你就去那里做。
德國有一個公司是做礦業設備的,他把自己的工廠搬到了北京。因為在德國已經沒有任何的礦業開發了,一個礦業設備的生產商也無法經營;而北京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為中國還在開發礦。
所以德國公司必須變成中國公司,中國公司必須變成德國公司,而這種文化的匹配度使得合作非常卓越。
這就是我們隱形冠軍的核心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