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塾長鈞啟:
我經營委托代工食品加工業,公司擁有40名正式員工和70名非正式員工,近年來無論營業額、利潤率都往下滑落。特別是盈余已經呈現赤字,如何恢復早期的業績是眼前最大的課題。
還有,這樣說有點突兀,但是我還想請教塾長“想培養出成長型的企業風氣,應該怎么做”。
我是第三代經營者,五年前才接手父親的事業。我認為所謂的經營成果,應該與各個工廠、營業部門以及行政部門有很大的關系,這些部門的員工應該負很大的責任。也因此,我認為經營者有必要與員工具有共識,相互理解,建立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關系。
基于這樣的想法,一上任我就提出應該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為宗旨的經營理念,希望公司上下能秉持同搭一條船的心,培養積極努力的企業風氣。為了讓經營理念徹底植入人心,我特別重視啟蒙教育,在晨間會議、日常會議中特地抽出時間,對員工講解我一貫的理念。
問題是員工的反應距離我的理想很遠,即使目前公司運營非常不景氣,開會時也聽不到任何積極的發言,大家都忙著找理由推卸責任,對如何完成業績、營運結果完全不具責任感。雖然我日夜努力,想構筑良好的企業風氣,并持續地訓練員工,但卻沒收到任何效果。
我想,自己的能力不足是原因之一。還有,由于我也繼承父親在同業公會里擔任的公職,參加會議與接待額外的客人讓我更加忙碌,即使如此我依舊全力以赴。
想請教塾長掌握人心的秘訣究竟是什么?為了建構能根植在員工心中的企業風氣,我本身應當如何努力?做好哪些工作?
謹此向您致意。
02
敬復OO同學:
來函收悉。
身為第三代經營者,我想你是非常用功的,你具有很優秀的經營理念,但是眼前你必須做的,不是徹底執行此理念,而是實際去了解現場員工的狀況。
就像你在信中說的“所謂的經營成果,應該與各個工廠、營業部門以及行政部門有很大的關系”,但是你也提到“這些部門的員工應該負很大的責任”。事實上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很大的誤解。假如想得到成果,是無法將責任丟給員工的,唯一的方法是你自己親臨現場去掌握一切狀況。因為對經營者而言,“利潤就在工作現場”這句話才是真理。
既然你的公司屬于委托代工,利潤率本來就很低,因此本來就應該更嚴謹地管理公司的收益。由此可以推算,你應該重視進貨,也應該要求不斷提高產能。
照理說,此時的總經理應該在現場指揮,做到比誰都了解現場作業才行,結果你卻躲在辦公室內,我認為這才是你的問題所在。
眼前你必須做的是,徹底去了解所有的材料,設法找到連同業都還沒發現的廉價材料,然后自己開著卡車去進貨。此刻的總經理必須自己身體力行,親自去挖掘比誰都便宜的材料,用比誰都低的成本去調度原材料。就因為身為總經理的你,一直沒有把目光焦點放在公司內最重要的工作現場上,公司業績才會節節下滑。
經營理念這種東西,是每天在工作現場嚴格要求員工去執行,然后才形成概念。如果經營者根本不了解現場,只是要員工先執行理念或培養企業風氣,那是沒有意義的做法。我相信你的員工心中一定嘀咕著,“總經理是個完全不了解工作現場的呆瓜,盡說些不知從哪兒聽來的高超理論”,認為你是呆子,而你的無端忙碌就是證據。因為同業之間的義務、訪客、會議這些工作和公司的生產現場根本扯不上關系呀!
這也是第二代總經理容易犯的錯誤,無論面對第二、第三代總經理,前一任經營者通常只教他們宏觀經濟學中的“帝王學”,而忽略微觀經濟學中的“工作現場學”,因此還有很多人并不了解現場。事實上,創業者因為自己辛苦經營公司,所以從現場各個角落到公司整體事務,他都了若指掌。因此繼承者也應該像他一樣,經常進出工作現場,了解現場的狀況才行。假如你對現場不夠了解,那么你的帝王學也是無法實現的。就算現在才開始也不晚,請到現場去了解他們,就你親眼所見,去培養自己的危機意識,重新構建你的公司。
順便一提,我平日常強調的“經營里面需要具有哲學”這句話。乍聽之下好像與我前面的說法互相矛盾,其實我只想解釋為什么企業需要經營理念和企業風氣。
剛才已經說過,身為經營者,一定要比任何人都了解現場。接著要強調的是,身為經營者,應該工作比任何人都多,比任何人都嚴格要求自己才行。因為公司內只有經營者可以為公司注入生命力。如果用同樣嚴格的尺度來要求員工,與員工之間的人際關系就會受到傷害。走到這一步時,就會發現“為何如此嚴厲地對待員工?為何對員工要求如此高”。于是你必須找理由,也就是所謂的理念或企業風氣。
對我而言,一開始的理念非常簡單,“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如此而已。因此,面對還有話要說的員工,我就可以說出“為了每位員工的幸福,我比任何人付出更大的努力,然而你卻置身事外,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到了極限,我無法容忍你了”類似這樣的話了。
我的回答可能太嚴厲。但是我希望你能讓員工說出:“不知怎么搞的,我們的呆瓜總經理,最近不但每天一大早就來現場看東看西,開會時,也開始就現場的實況一一提出指示。我有點招架不住了。”盼你再接再厲。
謹此向您致意。
本文摘自東方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