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以純潔的心靈描繪愿望,就不會有卓越的成功。即使抱有強烈的愿望,如果這種愿望是出于私利私欲,那么也許能夠帶來一時的成功,但這種成功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基于反社會的動機產生的愿望,越強烈越會與社會發生碰撞與摩擦,結果只會帶來更大的失敗。要想使成功長期持續下去,描繪的愿望和煥發的熱情必須是純潔的。
在《佛教圣典》中,釋迦牟尼佛祖還說:“(一切)如心所愿。”就是說,一切現實中產生的現象都源于人的心境。
這樣的道理,我認為是真實不虛的,但也是最難證明的。“僅憑純潔的心靈發愿,怎么可能就讓企業順利發展呢?”可能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綜觀現實,我們會覺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甚至有不少“惡德企業家”的企業反而發展得順風順水。
因此,就算我再怎么強調“萬事的結果皆如心所愿”,大家也很難真正從心底接受。如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以一一對應的方式顯現因果,那么罪惡勢必會在這個世界銷聲匿跡,但現實情況是曖昧模糊的。很多人認真勤懇,可人生路程和經營事業卻坎坷崎嶇,反而是大奸大惡之人似乎容易取得成功。但如果因此就推導出“世界不公平、不合理”的厭世結論,那么誰都不會響應我所提倡的“活法”了。
然而,“因果報應”確實存在,真實不虛。事實上,不管是人生還是經營,其現實與心境可謂是分毫不差,只是所需的時間跨度很長而已。一般來說,以30年左右的時間跨度來看,就能發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如果心境轉換為現實所需的時間是短短一周或者一個月,哪怕是一年,那人人都會誠心接受,并重視心靈與思維方式的修養。但現實情況是“起碼過30年才會顯現結果”,有時即便過了30年,也仍然不見結果,甚至有“至死未遭報應”的例子。因此要說服人人相信因果報應,的確非常困難。
當然,即便沒有純潔之心,愿望有時也能實現。當抱有“不惜傷害他人、不惜破壞同行利益也要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的強烈念想,并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的話,你也確實能把企業做大做強。說得極端點,就算是利欲熏心、極度自私之人,也能夠取得成功,但絕對不會長久。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這樣的成功是無法持續的。
世上也存在有心靈純潔、如佛陀一般為他人鞠躬盡瘁之人。這樣的人完全沒有讓自己致富的想法,而是打心底里把幫助他人作為人生奮斗的意義。這樣的人自然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就如我在前文中所述,作為企業家如果想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但腦子里卻盡想著別人,那是無法成功的。說到這里可能會有塾生反駁我——“塾長,您不是說‘努力實踐利他之心,就能讓自己的企業發展順利’嗎?”這是因為你們沒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首先必須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也就是說,“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一切的先決條件。而在努力時,必須具有美好的心靈。如果在努力時抱有“就算排擠他人也沒關系,只要自己賺大錢就行”的自私想法,那么勢必會迎來失敗沒落的結局。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不少人因舞弊行為被揭發,甚至被判刑。在泡沫經濟的全盛時期,那些盛氣凌人的所謂“商界精英”在銀座和大阪等地大興土木、蓋建高樓,大搖大擺地走在繁華商業街,天天紙醉金迷、花錢如水,每晚消費少則幾百萬日元,多則幾千萬日元。而在短短10年間,這些人就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誡我們,作為企業家,千萬不可只專注于滿足一己私欲。必須把全體員工的幸福放在心上。如果公司倒閉,那么為其賭上將來而拼命努力工作的員工們就會流落街頭。身為企業家,哪怕僅僅為了不讓這一幕發生,也應該做到“吃苦在前,努力表率”。如果企業家以美好的心靈來描繪“想讓自己的企業發展壯大”的愿景,那么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勢必會得到相應的福報。這就是我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