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只剩我一個人了,我非常苦惱。
我那時候想,辭職轉行到新的崗位也未必一定成功。有的人辭職后或許人生變得更順暢了,但也有的人人生卻變得更加悲慘了。有的人留在公司,努力奮斗,取得了成功,人生很美好;也有的人雖然留任了,而且也努力工作,但人生還是很不如意。所以情況因人而異吧。
究竟離開公司正確,還是留在公司正確呢?煩惱過后我下了一個決斷。正是這個決斷迎來了我“人生的轉機”。
只剩我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這個衰敗的企業了,被逼到這一步,我反而清醒了。“要辭職離開公司,總得有一個義正詞嚴的理由吧,只是因為感覺不滿就辭職,那么今后的人生也未必就會一帆風順吧。”當時,我還找不到一個必須辭職的充分理由,所以我決定:先埋頭工作。
不再發牢騷,不再說怪話,我把心思都集中到自己當前的本職工作中來,聚精會神,全力以赴。這時候我才開始發自內心并用格斗的氣魄,以積極的態度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
從此以后,我工作的認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極度”二字來形容。
在這家公司里,我的任務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我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睡在那里,晝夜不分,連一日三餐也顧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
這種“極度認真”的工作狀態,從旁人看來,真有一種悲壯的色彩。
當然,因為是最尖端的研究,像拉馬車的馬匹一樣,光用死勁是不夠的。我訂購了刊載有關新型陶瓷最新論文的美國專業雜志,一邊翻辭典一邊閱讀,還到圖書館借閱專業書籍。我往往都是在下班后的夜間或休息日抓緊時間,如饑似渴地學習、鉆研。
在這樣拼命努力的過程中,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
大學時我的專業是有機化學,我只在畢業前為了求職,突擊學了一點無機化學??墒钱敃r,在我還是一個不到25歲的毛頭小伙子的時候,我居然一次又一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成為無機化學領域嶄露頭角的新星。這全都得益于我專心投入工作這個重要的決定。
與此同時,進公司后要辭職的念頭以及“自己的人生將會怎樣”之類的迷惑和煩惱,都奇跡般地消失了。不僅如此,我甚至產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簡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這樣的感覺。這時候,辛苦不再被當作辛苦,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圍人們對我的評價也越來越高。
在這之前,我的人生可以說是連續的苦難和挫折。而從此以后,不知不覺中,我的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環。
不久,我人生的第一次“大成功”就降臨了。京瓷上市時,我所持有的原始股還一股未拋,而發行新股所獲的利潤全部歸公司所有。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過工作來磨煉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說,全身心投入當前自己該做的事情中去,聚精會神,精益求精。這樣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歷盡艱辛,埋頭于自己的事業,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成就偉大功績的同時,他們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
1、實現追求的人生法則
世事不遂人愿——對于人生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難免這樣去看。但是,這正是因為你認為“世事不遂人愿”才招致的結果。就此而言,不如愿的人生其實也正是他心念而來的人生。
人生是思維所結的果實,這種想法已經構成許多成功哲學的支柱。根據我自身的人生經驗,我也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亦即,你能夠實現的,只能是你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心沒有渴望,即使能夠實現的也實現不了。
換句話說,內心的愿望和渴望就原樣地形成了現實中的人生。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該想想自己要這樣做或那樣做,并愿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強烈、甚至粉身碎骨的熱情,這是最為重要的。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聽了松下幸之助的演講。當時松下先生并沒有像后來那樣被神化,我也不過是一個無名中小企業的經營者。
松下先生在演講中講到有名的“水庫式經營”。一旦下大雨,未建水庫的河流就會發大水、產生洪澇災害;而持續日曬,河流就會干涸,水量就會不足。所以,建水庫蓄水,使水量不受天氣和環境的左右并始終保持一定的數量。經營方面也一樣,景氣時更要為不景氣時作好儲備,應該保留一定的后備力量。
聽了這樣一番話以后,聚集著數百名中小企業家的會場里,不滿意的聲音像波浪一樣傳播開來,但坐在后方席位上的我聽明白了。
“說些什么呢?不正因為沒有儲備,大家才每天揮汗如雨、惡戰苦斗的嗎?如果有儲備,那么,誰都不用這樣辛苦。我們相壁報的是如何去建造這個水庫,而你再三強調水庫的重要性,又起什么作用呢?”
會場里到處都聽到這樣的牢騷或交頭接耳的聲音。演講終于結束,到了答疑時間,有個男士站起來不滿地提出質問:
“如果能夠進行水庫式經營當然好,但是,現實上不能。若不能告訴我們怎么樣才能進行水庫式經營的辦法,那還值得說嗎?”
對此質問,松下先生溫和的表情中露出一絲苦笑,沉默了一會兒。然后解釋道:“那種辦法我也不知道,但我們必須要有不建水庫誓不罷休的決心。”此時,全場啞然失笑。幾乎所有的人都好像對松下先生不是答案的答案感到失望。
但是,我既沒有失笑也沒有失望。相反,我受到似乎像電流擊穿身體似的大沖擊,既茫然若失又驚嘆不已。因為松下先生的話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真理。
2、思考至關重要
“誓不罷休”——松下先生的話告訴了我“誓愿”的重要性。修建水庫的方法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地告訴他人如何做。但是,首先必須樹立信心修水庫,松下先生一定是想說信心是一切的開端。
也就是說,若沒有強烈的愿望,就“看不到”辦法,成功也就不會向我們靠近。首先需要有強烈的愿望,這很重要。只有這樣,愿望才能成為新的起點,最終一定能夠成功。無論是誰,人生就如你內心描繪的一張藍圖,而愿望就是一粒種子,是在人生這個庭院里生根、發枝、開花、結果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碰巧在松下先生的躊躇的嘟噥里感覺到時隱時現貫穿我們人生的真理,而且,在后來的實際人生中,我也把它作為真實的經驗準則,學習它,掌握它。
但是,為了實現理想,只是一般的愿望是不行的。“強烈的愿望”很重要。不是漠然地想“如果能夠那樣就好了”,這是不夠成熟的想法,而應該是抱有強烈的愿望,廢寢忘食地渴望著、思考著。全身上下從頭頂到腳尖都充溢著這個愿望,就好比是身上劃破后流出來的是“愿望”而不是血。
必須有強烈的愿望,堅定不移的信念。這是使事業成功的原動力。
具備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夠成功,有的以失敗告終。其差別是什么呢?人們往往容易把原因歸結于命運、運氣,其實主要是因為愿望的大小、高度、深度、熱度的差別而造成的。
也許有人會搖頭認為這未免太樂觀了。但是,廢寢忘食地渴望、思考并不是那么簡單的行為。你必須持續擁有強烈的愿望,并不知不覺地把它滲透到潛意識里去。
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開展新的事業或開發新產品,很多人頭腦思考的結果首先是沒有信心:恐怕不行吧,恐怕做不好吧。但是,如果一味地順從這個“常識性”判斷,那么原本可以做的也變得不能做了。如果真正想新做一件事情,那么首先要樹立堅定的信心,要有強烈的愿望,這都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變不可能為可能,就要有近似于“發瘋”似的強烈的愿望,堅信目標一定能夠實現并為之不斷努力奮勇向前。無論是人生還是經營,這是達到目標的唯一方式。
3、你具有超越現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嗎?
成功的基礎是強烈的愿望。也許有人認為這種說法不科學,是單純的精神論。但是,不斷地想,不斷地去思考,我們就將在頭腦中“看得見”即將實現的現實。
總之,不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某種強烈愿望,希望這樣或是希望那樣,而是在大腦中反復進行模擬實驗,心中推演種種邁向成功的過程。
這就像象棋手,每走一步都要慎重推敲,思考上萬種棋步,一次又一次地在大腦中模擬演習達到目的的過程,不達目的的棋步就從棋譜里消去。
如此鍥而不舍,反復思考,成功的道路就好像曾經走過似的“逐步清晰”了。那些只出現在夢想里的東西逐步接近現實,不久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消失,似乎已成現實。實現的形態,完成的形態都能在頭腦中或在眼前清晰地顯現。
但是,只是黑白的不鮮明的景象還不夠,更加接近現實就更能看到色彩鮮明的景象----這種狀態是真實發生的。就好像是體育運動中的意象訓練,意象最大限度地濃縮,就能看見“現實的結晶”。
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見完成形態之前,假若事先沒有強烈的愿望、不深思、不認真開展活動,那么創造性的工作及其成功的人生也是沒有把握的。
比如,新開發的產品并不僅是滿足要求式樣、性能等必要條件即可。沒有達到深思熟慮后的“看得見”的理想水準的產品,即使能充分滿足標準要求也仍然不能說是好產品。這種普通水準的產品不能廣泛得到市場認同。
以前,有一個和我同時大學畢業的研究員,他和部下辛苦了數月反復實驗探索,終于完成了一個產品。但是,我一看到這個產品就冷淡地說聲“不行”便退回給他了。
“為什么?產品性能完全符合客戶要求。”
“不對。原來我期待的比這水平更高。首先顏色就不鮮亮嘛!”
“你如果也是技術人員,就請不要說‘顏色不鮮亮’這樣感性的話。這是工業產品,你不更科學、更合理地評價就太糟糕了。”
“不管感性與否,反正我心里看見的就不是這樣不鮮亮的陶瓷。”
“所以不行!”我命令他重做。盡管我十分清楚先前他所吃的苦頭以及被退回的怒氣。但是,不管怎樣,反正做出來的結果和我先前看見的----盡管是外觀方面的----明顯是不同的。于是,經過多次重做,他終于成功燒烤出理想的產品。
當時,我要求他們“做嶄新的產品”,我說的是應該以沒有一點瑕疵的完美產品為目標。
在我幼小的時候,“嶄新的”這個詞是我父母經常使用的一個形容詞。當理想的成品擺在眼前時,人們連用手摸一摸都會感到猶豫似的,對它充滿憧憬和敬畏。此時,父母用“嶄新的”來形容它他。
這個詞我會經常脫口而出。不惜一切,努力創造世人公認的“盡善盡美”的產品,這對于以創造為目標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一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