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質量管理要以正確的理念為基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擁有錯誤的質量觀念必然導致低劣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因此有必要指出在質量管理方面通常存在的錯誤認識和做法,避免企業再犯類似的錯誤。
世界經濟發展到了今天,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的焦點由價格轉變為質量,企業只有將質量置于企業戰略的核心地位,才能長期地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盡管質量管理工作如此重要。但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企業在實施質量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據世界著名的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的專家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167家企業進行的調研,企業實施質量的狀況有四個等級,它們分別是:
①質量檢驗。
②質量保證。
③預防次品。
④追求完美無缺。
為何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存在這么大的差距?什么樣的企業在質量管理中獲得了成功?失敗企業的經驗教訓有哪些?“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改善質量工作要以獲得正確的認識為基礎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指出企業在從事質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誤區,并指導企業走出誤區,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念,落實質量戰略。
一、質量管理的誤區
失敗的企業常常擁有以下錯誤的質量管理觀念:
1、達到技術標準就是高質量
許多質量管理者對質量的理解往往一開始就錯了。他們認為每個產品都符合質量標準,或者說產品合格率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就是好質量,這種質量概念純粹是一種以生產為中心的質量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處處從消費者出發,以滿足消費者需要為根本標準,不能以達到某個標準為滿足。
2、高質量意味著高成本
質量首先是以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層次為目標,通過市場定位,以設計的形式確定下來的,加強研究和開發,使產品一開始就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可以顯著地提高質量。同時利用各種技術可以大幅度降低質量成本,高質量并不意味著高成本。
著名質量管理專家克勞斯比先生認為,改善質量是免費的。他將質量成本區分為兩個范疇:為不合格品付出的代價和為合格品付出的代價。他認為,真正費錢的是不合質量要求的事情,即沒有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根據克勞斯比的調查結果,質量管理不好的制造公司在前一種成本項目上,用于調試、檢驗、變更設計、整體、售后服務、退貨處理以及其他與質量有關的費用占營業總額的20%以上,這一成本項目在服務業中高達營業額的35%。而后者即花在一切符合要求所付出的代價上,也就是付出為了保證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對而所付的代價,在實行預防管理的情況下,僅占營業額的3%或4%。
3、質量管理問題是生產線造成的
有質量問題的公司常常過分強調工人文化水平和勞動力素質對質量的影響,認為其產品的低質量是由于缺乏質量意識的工人們不良的工作態度所致。實際上,造成質量問題的真正原因往往是管理階層的頑固不化,第一線的員工或服務人員的表現固然很容易被挑出錯誤,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深受上層管理者的計劃及行為所影響。通常都是由于管理者沒有制定明確的質量方針或沒有為公司設定質量目標,由于他們不能肯定質量管理的價值,不能組織專門的管理部門大刀闊斧地推行質量經營管理計劃,不能激勵質量管理方面有成就的人員,結果公司的質量管理常常是曇花一現,冷熱參半。
4、質量是質量檢驗和質量管理部門的事
質量出了問題,主管常常會把質量管理部門的經理叫去大加訓斥,認為質量出了問題是質管部門工作失誤造成的,許多質量管理專家也有類似的觀點。其實,質管部門的工作是盡量客觀準確地測試及評估各部門的工作是否符合規定的標準,激勵眾人,培養大家以改進質量為己任的積極態度,并安排適當的教育及訓練計劃,他們并不能承擔所有的質量責任。質量是在工作中產生的,不是檢驗出來的,因此,質管部門怎么可能對質量問題負完全責任呢?
下一篇:戴明說,質量無須驚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