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定義及特性
一是權威性。標準要由權威機構批準發布,在相關領域有技術權威,為社會所公認。推薦性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標準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地方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強制性國家標準一經發布,必須強制執行。
三是實用性。標準的制定修訂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實現最大效益。
標準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文本標準,另一種是實物標準,也就是標準樣品。文本標準是一種正式出版物,具有版權。標準樣品,是具有一種或多種良 好特性值的材料或物質,主要用于校準儀器、評價測量方法和給材料賦值。
第二,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等方面,標準化具有規制作用。標準的本質是技術規范,在相應的范圍內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約束力,許多產品和產業,一 個關鍵指標的提升,都會帶動企業和行業的技術改造和質量升級,甚至帶來行業的洗牌。
第四,在促進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方面,標準化具有支撐作用。標準是科學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行簡政之道、革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的重要工具。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美麗鄉村建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等工作中,標準化日益成為重要的抓手。
國家標準。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 應制定為國家標準。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定發布。按照標準效力,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兩種。強制性國家標準由政府主導制定,主要為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強制性國家標準一經發布, 必須執行。推薦性國家標準由政府組織制定,主要定位在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的標準,以及對行業發展起引領作用的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鼓勵社會各方采用。截至2018年年底,國家標準共有36949項,國家標準樣品共有1439 項。國家標準中,有強制性標準2111項、推薦性標準34464項、指導性技術文件374項。
行業標準。對沒有國家標準、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行業標準。行業標準由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發布,發布后需到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行業標準屬于推薦性標準。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共有 67類行業標準,備案行業標準61854項。
團體標準。團體標準由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 產業技術聯盟等合法注冊的社會團體制定發布。凡是 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技術要求,都可以制定團體標 準。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各方自愿采用。截至2019年6月底,我國團體標準共8818項,制定標準的社會團體共2470個。
國家標準制定修訂程序分為九個階段,具體包括預研、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發布、出版、復審、廢止等。我國國家標準制定修訂程序與ISO、IEC國際標 準制定程序基本一致。
國際標準化
IEC成立于1906年,已有110多年的歷史,負責制定發布電工電 子領域的國際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
截至目前,三大國際標準組織已發布國際標準32000多項,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在推動全球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 步、規范社會治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二是國際標準不斷向社會領域拓展。國際標準出現超越傳統領域,向社會領域不斷拓展的趨勢。如ISO先后制定了社會責任、組織 治理、政府效能、城市可持續發展、反賄賂、審計管理和勞工權益保護 等領域的國際標準,深刻影響著各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我國對 國際標準向社會領域拓展的態勢十分重視,22個部委聯合參與了社 會責任標準的制定,中紀委牽頭參與反賄賂標準制定,審計署主導制定了審計管理的國際標準。
在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領導職務方面,2002年以來,由我國承擔的ISO/IEC技術機構的主席從3個增加到70個;秘書處從6個增加到88個。2016年,我國成功承辦了第39屆ISO大會。今年,我國還將承辦第83屆IEC大會。
四是我國標準海外應用不斷拓展。我國與英國、法國國家標準 化機構共同發布了中英、中法標準互認清單,實現了60余項標準的互認;在食品、能源領域39項中國標準被蒙古國以雙編號形式采用 為國家標準;240項中國標準在土庫曼斯坦獲得注冊認可使用;14項中國標準被塔吉克斯坦采納;我國正在推動與俄羅斯完成445項寬 體客機標準(含209項俄羅斯標準,236項中國標準)的互換工作。對柬埔寨、老撾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9期農業標準化宣貫培 訓,近百項中國標準在東南亞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推廣使用。
我國標準化重點工作
“中國標準2035”項目設置一個綜合課題“標準化戰略定位和目標研究”,以及“中國標準化體系、方法和評 價研究”“支撐高質量發展標準化體系研究”“標準化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研究”三個專業課題。項目擬用兩年時間,形成“中國標準2035”項目研究報告,提出編制實施我國標準化戰略綱領性文件的咨詢意見建議。
抓緊做實“標準化+”
下一步,抓緊做實“標準化+”將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一是在面上,把“標準化+”與地方、行業和企業等實施主體緊密結合,組織開展好“百千萬對標達標 提升”行動,創建10個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培育50個標準化先導業態,推出1000 個企業標準“領跑者”。二是在存量上,把“標準化+”與經濟轉型升級重點領域緊密結合起來,加快實施標準提檔升級工程,著力構建全要素、全鏈條、多層次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大力提升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傳統產業質量安全標準水平,促進家政、養老、旅游、物流等服務業標準化發展,帶動經濟發展質量整體躍升。三是在增量上,把“標準化+”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新動能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新產業、新動能標準領航工程,建設一批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及時制定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標準,同步推進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發展,以新標準引領新產業、新動能快速發展。
上一篇:華為眼中管理者的18種惰怠行為
下一篇:工作匯報是一種職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