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標件管理--設計預防
建立良好的前期設計理念,樣板承認流程、樣品管理、加工流程圖、產品圖紙、重點管理、常見或潛在問題的先期預防是產品誕生之初就應該策劃的工作,對標件的設計或打樣之初是奠定后續品質復制和提升的基石。
以及品質管理的各類標準的制定如:來料檢驗標準(包括來料承認樣)、制程檢驗標準、實驗標準、半成品與成品標準、客戶允收標準等相關標準及標準件的策立管理。
3.限度樣品--標準管理
標準是人制定的,也是人判定的。
而實際執行過程中,對于產品的允收與拒收是一個企業容易遲疑不決與缺少敏感及果斷判定的十字路口,在這個標準執行容易扯皮的地方,制定限度樣品則有效避免與克服了在品質判定的十字路口猶疑徘徊的問題,直接以圖片、數據管理進行限度樣品的管理,有效解決了企業在判定產品質量過程中打擦邊球的難題。
5.三檢三不--橫向制約
三檢:自檢、互檢、專檢;
三不:不接收、不制造、不流出不良品
是眾多企業常掛在嘴邊的“老三篇”,但在實際執行中效果并不如人意。
“三檢三不”推行過程中一定要依靠黃金三角原則:標準、制約、責任,并通過橫向制約強化執行才能使品質穩定。
6.瓶頸攻關--重點攻破
在生產過程及管理環節,會遇到許多懸而未決的頑固問題;
實際立項改善過程中,由于問題點涉及到的改善面較為分散,容易出現相互扯皮、推諉的事件產生,久而久之形成了公司品質改善或是管理改善的瓶頸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進行瓶頸攻關。
成立主導攻關的小組,明確主導人和協助部門/人的權責,做到“三定”:
定人、定責、定時限,采用有效的計劃進行集思廣義、配布責任、實施監督制約、跟蹤驗證,改善瓶頸問題。
7.品質例會--小結改善
品質例會的頻率確定,充分收集品質例會上所獲得的相關信息(如:來料、制程、成品、出貨、客戶投訴等相關數據、異常案例、市場信息、品質稽核結果等),現場檢討整個數據走趨的得失及經驗,策立品質改善方案,實施跟蹤驗證,做三重:重分析、重改善、重效果。并針對問題的存在深入剖析,引申策劃出下一階段QCC品管圈活動的工作重心,以保證品質持續提升。
8.培訓機制--全員提升
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形成專業課件(基礎知識類、理念意識類、動作實施類、技巧方法類等),不厭其煩地強調標準執行、客戶要求及與產品息息相關的知識,使全員腦海里的品質要求不會隨著時間推移淡化,實時進行必要的口試、筆試、實操考核,保證企業人才競爭力與品質競爭力。
9.質量標兵--榜樣力量
車間、品質檢驗部門以及相關的部門,針對工作態度優秀、品質意識強的員工實施評比激勵,并由此以點帶面,形成全員品管的風尚,有助于內部團結和質量意識的潛移默化,對外形成良好的公司面貌。
品質管理沒有絕招,也沒有妙招,更不是管理人員最喜歡以“責任心不行”和“執行力不夠”來掩飾自己偷懶不動腦筋導致的管理低效,應該是一套組合拳的方式配套導入,上面的品質管理九大組合拳并不是每一個都要用,而是要結合自己企業的實際擇機配套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