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每個人都會失敗、犯錯。但是,由于我們都是在不斷失敗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即使失敗也沒有必要沉浸于悔恨之中。
過去的失敗,反省之后就堅決把它忘掉,將精力投進新的工作。對挫折和災難抱正面的態度,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六項精進》之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01
稻盛和夫認為,所謂理念,就是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就是要正直,不可騙人;要勤奮,不可懶惰;要謙虛,不可傲慢;要勇敢,不可卑怯等等,這些都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觀。
稻盛和夫的理念是他關于做人的基本德性。給人以深刻啟發的是,他認為,拿來遵循和實踐的才叫理念,如果借口競爭激烈,情況緊急,就認為理念毋庸遵守,從而將理念扭曲,那就不是理念了。
稻盛和夫非常尊敬的一個同鄉前輩叫西鄉隆盛,在西鄉隆盛的遺訓中說到,“愛己,乃不善之最也”。但不同此等人物患難與共,則國家大事難成也。” “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內,只有能夠徹底拋棄私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稻盛和夫認為,這些話凝縮了最重要的思想,不僅對經濟界,而且對政界、官界、各行各界都適用。稻盛和夫堅信,領袖的必要條件就在于克己奉公。
稻盛和夫為了傳播自己的企業經營理念,組建了名為“盛和塾”的企業家學習組織。他一再告訴他的塾生們:
如果你真想經營好你的企業,那么一定要盡可能的讓員工們感到幸福,盡量多為社會做貢獻,具備這種光明正大的大義名分非常重要。只想著自己賺錢,把從父輩那里繼承的家業做大,光憑這種只以自我為中心的愿望,員工們是不會心甘情愿努力工作的。
如果被私心雜念所束縛,就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反過來說,提升心性、達到純粹的精神狀態,就不會產生錯誤的判斷。
結論就是,不以“賺錢還是不賺錢”這種基于私利私欲的判斷標準去處理問題,而是具備“貫徹做人的正確原則”這一普遍性的判斷基準,這樣公司就會順利發展。
稻盛和夫認為,領導人應該具備的人格素質中首先是謙虛,越有才能越應謙虛和正直。進一步說,就是不要把自己個人看得過重。
也就是說,領導人應該大公無私,把個人利益暫且擱在一邊,必須思考集團的幸福是什么,并為此而采取行動。
來源:筆記俠 (ID: Notesman) 部分資料整理匯編自山東現代學院、正和島、中外管理資源、管理學網上資料。參考書籍:本文核心內容摘自《堅守底線》,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