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就是“提升心性”,也就是凈化心靈,健全人格。
在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我們在遭遇和應對各種境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心性,磨煉自己的人格,這才是人生的目的。
——稻盛和夫
01
懷有利他之心,抑制煩惱
六波羅蜜的六種修行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最終使人達到開悟的境界。位居六種修行首位的是“布施”。布施就是施予他人,也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竭盡全力。
作為企業家,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我們追求正當利益,用正當利益養活員工,為社會做出貢獻。此外,我一向倡導“利他之心”,把“利他”看得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企業活動首先考慮的是追求利潤。利潤是第一位的,如果有剩余,再考慮分給別人,這也許是普遍的思路。可是,我認為這種思路是錯誤的。我的想法是,通過幫助對方和施予對方來成就自己的事業。
可能有些評論家會嘲笑我說,談利他之心能經營企業嗎?可是我卻認為,如果缺少利他之心,事業是不會獲得成功的。
只是給僧人施舍錢物,這不能稱為布施。幫助別人,為別人竭盡全力,這才是布施。我們要經常考慮為別人竭盡全力并付諸行動,這才是布施的修行。
六波羅蜜的第二種修行是“持戒”。持戒,就是遵守戒律,也就是抑制煩惱,不要去做身為人不可以去做的事。
人一旦獲得成功,就無論如何要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我們應該感謝成功,懂得知足,可是我們不僅不去感謝,反而不知足,認為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全憑自己的能力,自己應該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于是更加狂妄自大地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這種不懂得適可而止、不懂得知足的欲望叫作“貪欲”,抑制包括貪欲在內的各種煩惱,就是持戒。
03
拼命工作是磨煉心性的最佳方法
然而進入20世紀后,人們逐漸認為,勞動只不過是賺取薪水和謀生的手段,這種思維方式越來越普遍。
以盡量短的工作時間賺取盡量多的薪水,業余時間用于娛樂、消遣和個人愛好,人們逐漸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豐富多彩的。
事實的確如此,我們輕視勞動,認為最好少工作,出于這一思路,我們不斷縮短工作時間。
這一思路導致的結果是青少年犯罪增加,母親虐待孩子的事件時有發生。之所以發生這些現象,是因為人們不工作導致心靈荒蕪,換句話說,是因為人們的心性沒有受到磨煉而不夠完善。
當然,從理性的水平而言,也包括沒有充分受教的因素在內。不過,真正從艱苦的工作中掙扎過來的人是無須受教的,他們自然會在工作中學會一切
我認為,只有拼命工作,才能磨煉人的心性。
05
將人生目的清晰地銘刻于理性之中
那么,心性提升、人格完善之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呢?
我們通過經營企業進行自我修行。拼命經營企業成為一種修行,經營者的人性得到提升,必定會去想好事,做好事。于是因果報應的法則發揮作用,人生也好,事業也好,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此前我們只考慮自己的公司,一味地追求利潤。可是,如果我們的心性提升,能夠擺脫貪戀之心,就可以從更高的視點洞察全局。
達不到開悟的境界也不要緊,只要盡量提升自己的心性,人格盡可能完善,我們就能夠真正看清周圍的事物。
比如,同行之間激烈地爭奪市場份額。這是個爾虞我詐的世界,為了讓自己的公司盡量多得到市場份額,相互間爭得你死我活。如果心性稍微提升一些,經營者就能認清眼前的情況。
我從不強行爭奪市場份額。看著其他企業受欲望驅使的狀態,我們懂得自己的企業應該如何生存下去,并堅持不懈地努力。這樣一來,我們的企業自然會碩果累累。
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成名也好,發財也好,這些都不是人生的目的。心性得到提升,就會看清一切事物,知道自己該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
從結果來看,我們同樣會出名,會獲得財富。可是,心性提高,人格完善,我們就不會因為功成名就而傲慢無禮、妄自尊大。這就足夠了。
我所談的這些內容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新意,都是大家聽起來耳熟或是隱約知道的。也許有人認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之事。
可是,總覺得自己了解或是隱約記得是不行的。以為自己很清楚這是理所當然之事,對此置之不理,也是不行的。
人這種動物往往被惰性牽著鼻子走,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些內容納入理性中,時常反思一下,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性,希望大家至少將這一點銘記于理性之中。(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