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者的奢望
當發生質量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試圖讓自己相信“是質量出問題了”,我們迫切需要一群人出面解決;而巧合的是,我們有一只專門負責質量的團隊,于是這只隊伍就必須出面解決所有的質量問題,于是問題會更加復雜更加撲朔迷離,解決了是應該的,解決不徹底就是不對的。
質量管理是一部血淚史,是質量人的墳墓。于是,質量管理者們奢望:“我有一個夢想,能夠與企業共同成長,能夠得到充分地支持,能夠得到榮譽和贊賞”。
工作中面對“質量問題”,我們學會了什么?
為什么我們沒有“質量意識”?
溝通,這是一個問題
我最常見的是開會,同一個會議紀要,大家會覺得自己該做的事情與別人的理解有出入;引申出:“你讓我做了,但是沒有讓我怎么做”結果出問題了,怎么辦?
于是引申出,溝通除了要求外,還需要提示方法和過程監督。臺企有個說法“三不”,不制造不良、不流出不良、不接受不良;好大的牌子在我們公司的走廊里也有,大家看了卻沒幾個還記得的,為什么?
因為,我們都忘了企業是以人為本的,要在制定目標中員工參與,讓全員積極地尋求改進的機會,讓員工積極地尋求增加知識和經驗的機遇,為員工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條件……
究竟誰是誰的供方?
在網絡上隨便搜索一下,我們能發現幾十幾百甚至幾千種企業的供方審核和評價辦法,參照一下可以很方便的建立我們公司自己的供應商評價規則和審核標準。
但是隨著問題越來越多,我們提出的要求就越來越多,如果按照常規的思路我們發現,似乎沒有合格的供方,能夠提供完全好的零部件;但我們要生產,要供貨,急著用,怎么辦?讓步放行吧,然后回到了前面的怪圈里“客戶不滿”。
怎么辦?換個思路,從我們自身找問題,我們究竟要什么樣的供方,針對某個特定產品我們又需要什么樣的供方?似乎好多地方都可以考慮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來幫助供方提升,并滿足我們自己的需求。
第一個,某臺資企業的規定,員工的成長和晉升流程是“員工”→“領班”→“質控員”→“技術員”→“技術主管”→“質量主管”……,該公司的理念是:技術人員首先要是一個好的質量者,能夠從設計時就考慮到怎么做好質量控制。
第二個,克勞士比《削減質量成本》中特別提到:質量者在行業里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他要虔誠地將自己置身于業務之外。
第三個,我有幸參加個一次某日企的質量管理會議,他們在研究問題時,首先剖析自我,說我錯在哪里了,大家輪著來……相比而言,當我在公司內質量會議上剖析自我的時候,一般問題就都是我的錯。
于是,引申出質量者們,在員工們以及領導者們心里的地位變化,決定了一個公司的質量水平的發展方向。
我們知道質量管理有九段口號,今天我們在哪一段,明天我們又在哪一段呢?
注:9段口號:1.喊口號;2.聽反饋;3.靠檢查;4.抓基礎;5.管現場;6、盯關鍵;7.重預防;8.按標準;9.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