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招聘人不如留住人:新人的培養成本與風險高于留住老人;
4、激勵人不如培養人:給人真正有成就的未來,勝于一切激勵。
如何看待員工追逐利益的現象?
對于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一般認為:第一層生理需求,就是滿足人對物質利益的需求,而最高層自我實現需求,則是滿足人的精神境界方面的需求。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自我實現的基礎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既然是價值,就一定有價格屬性,價值背后必有價格支撐。因此,企業要支持員工實現自我價值,激勵也要跟上。
有一老板訴苦說:員工的工資在行業同幾乎是最高的,但每次做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最不滿意的一項依然是薪酬。一、員工對薪酬不滿意就如同老板對利潤不滿足;二、員工收入再高,也永遠不會滿意,因為他總希望獲得更多。
員工希望收入不斷提升無可厚非,但必須以正面價值觀來看待自己的收入,職場要拋棄的5種心理:
1、我付出這么多為什么得這么少?(很多時候原因在自己)
3、那是老板想的事(注定永遠不能當老板)
5、我已經很辛苦明天再做吧(往往這一耽誤就失去機會)
如果你不滿意收入,請照收這三條建議:
1、將你的工資提升30%,然后問自己我要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水平,需要多長時間可以做到?
3、如果你覺得自己短期內做不到,調適自己的心態,腳踏實地工作。
在企業中,計較收入但愿意付出的員工其實是好員工,可怕的是計較收入卻不付出不創造的員工,更可怕的是不計較收入也不愿意付出的員工,你要養著他還沒有脾氣。對于不計較收入用心做事的員工,你要挖掘他的其他需求,滿足他更高層次的個性化需要。
一老板對專家說:“我有一位員工唯利是圖,我想炒了他”。專家問道:“你家附近的河有沒有發過洪水?”。老板回答說“有呵”。專家又問:“那你有沒有想過堵死這條河”。通河道建河堤,可令其自然順流。凡人皆有利己心,通心脈建機制,可令人正心順氣,逐己利不損人利,善分利得正力。
新員工分類:
-
A型-雞肋型:不計較利益也不愿意付出的員工,增加企業成本;
-
B型-索取型:計較利益但不愿意付出的員工,損壞團隊價值;
-
C型-交換型:計較利益且愿意付出的員工,引導與強化;
-
不要讓雷鋒吃虧。不怕員工計較,就怕不付出還很計較。而不計較也不付出的員工,同樣是一種悲哀。
老板與員工是天然的“敵人”:老板要的是利潤不斷增長,員工要的是工資持續上漲;老板要的是員工拼命干、干出成果,員工想的是少干多拿、責任少福利獎勵多;老板希望員工理解企業經營困難,員工希望老板體恤自己生活不易;老板想員工把事情當事業來干,員工只想做完現在的事情、不要加班。
有這種感覺,首先來源于思維上的差異,老板是做事業、員工是做事情。然后是利益分配上的偏差,老板得到的是未來剩余價值,而員工得到的是當下價值。如果老板和員工方向不一致,可能會產生以下問題:
1、如果老板只想著讓公司賺錢:員工就會對公司沒有歸屬感。
3、如果老板只會畫餅誘惑員工:員工就會想辦法另謀高就。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8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min-height: 1em;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color:="" rgb(62,="" 62,="" 62);="" line-height:="" 1.75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俞敏洪曾經說道:現在年輕人進入職場,都希望先拿高薪,再認真工作,心里想的是我工資待遇不夠,憑什么努力工作。但實際上最后真正在職場取勝的,是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辛勤工作、持續不懈努力的人。原因是老板和員工的思維差異:員工希望先得到報酬再工作,老板喜歡那些先拼命工作不計報酬的人,然后就會重用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