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培訓三步曲是“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習慣是“我知道,我會做,我愿意”三者的聚焦。“企業培訓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作者|張海良 精益管理高級培訓師
0 引言
作為一名企業培訓師,一名精益管理企業培訓師,如何應用精益思維指導企業培訓。換言之,什么樣的培訓方式適合企業,怎樣培訓價值最大化?這個話題涉及多個方面,筆者就自己的理解,結合自己培訓師的經歷,分步分期進行分析解讀,同時邀請企業同行探討共勉。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培訓的重點,或者說一個培訓主題的重點部分在哪里,也就是我們俗稱培訓的“干貨”。
1 企業培訓的“干貨”
1.1 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
無論是老師還是培訓師都要對自己講授內容編輯整理,包括資料收集,教材編寫(課件),都要做足“功課”,寫好“作文”。老師與培訓師的區別之一,作文的體裁不同,老師的“作文”體裁傾向于記敘文;而培訓師的“作文”體裁傾向于議論文。講授的方式也有側重,老師側重于敘述和講解,而培訓師側重的是演說和解讀。
為什么“作文”體裁不同,因為老師與培訓師面對的學習對象不同,傳授的知識內容不同,追求的教學目的不同。因而選擇“作文”體裁不同、講授方式側重不同。
培訓師的“議論文”怎么寫,演說的步驟程序是什么,簡單地說,三步曲: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
做什么?是方向,是指向結果;怎么做?是方法,是面向過程;為什么?是理由,是闡述意義。
做什么,是主題,是觀點,是明確的目標與方向;怎么做,是達成目標的途徑,實現目的的方法,包括過程、步驟和要求。為什么,是做什么、怎么做的理由,是內在因果關系的解讀,是價值意義的說明。
1.2 什么是企業培訓的干貨
關于企業培訓的“干貨”,不同的認知,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理解。什么是企業培訓的“干貨”?有人說是“怎么做”。
在最初的企業培訓中,較多地是在講“做什么”,企業培訓是在指方向、談目標。“做什么”對企業的進步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做什么”的培訓方式也顯現出無法滿足企業實踐的弊端。“做什么”雖好,但是很多企業做不到或者做不好。講得雖好,怎么落地?也就是說“做什么”的培訓方式有點“高”和“空”,給人以“心靈雞湯”的感覺。
實踐證明,企業培訓,不是簡單的“做什么”,重要的是“怎么做”。“怎么做”被廣泛地認知為企業培訓的“干貨”。筆者在企業培訓中就曾有企業老總提出,多來點“干的”,給我們多講講怎么做。我們建個制度,嚴加考核。
建立制度,嚴加考核,反映了企業推行精益管理的迫切心情,也反映了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和方法。簡單地說側重于“管”,采取的手段是考核,管理的驅動力是“怕”。
而現代企業管理“雇用的是整個人,而非一雙手。”管理的思路是發揮員工的智慧和潛能。注重的是人本管理,注重的是激發企業員工能動性。那么企業培訓的重心也在隨著現代企業管理思路的改變而變換。
培訓的“干貨”是什么?就是如何激發企業員工的主動性,發揮企業員工的智慧和潛能。這就是企業培訓的“干貨”,具體地說就是培訓三步曲中的“為什么”,是在“做什么怎么做”基礎上的“為什么”。也就是說培訓的內容不僅是主題觀點(做什么),還要有完成目標的方法工具(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這樣做的理由意義。
1.3 為什么“為什么”是“干貨”
KAS與習慣的養成。企業培訓,根據培訓的內容分為三類或者說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知識,二是態度,三是技能,也稱為KAS。習慣的內涵:我知道,我會做,我愿意,如果將“我知道我會做我愿意”分別畫圓,三個圓的交集就是我們說的習慣。學習,實踐,堅持,就是習慣的養成。
培訓三步曲: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如果將培訓KAS的內容、習慣的內涵和養成、培訓三步曲的步驟三者放在一起分析比對,我們發現它們有著內在的關聯或者說共識。企業培訓,“做什么”是知識、是觀點、是認知、是方向,通過學習轉化為我知道;“怎么做”是技能、是途徑、是工具、是方法,掌握技能、學會方法,也就是我會做、我有能力做;“為什么”是態度、是理由、是意愿,是意義和價值,是熱情與動機,由此組合為我會做我能做我愿意做。這樣的分類、組合與排比,正是“學習實踐堅持”養成良好習慣的步序,正是企業培訓的意義和目的。
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意愿,KAS內涵包含態度,培訓三步曲從“為什么”闡述意義。態度決定一切,意愿是積極主動的引擎。我愿意,我選擇,有困難我克服;不清楚我學習;不明白我請教;不成熟我練習;——。
為什么“為什么”是“干貨”?因為“為什么”可以點燃員工意愿(績效=意愿×能力);因為“為什么”能夠內化為員工積極主動的行動;因為“為什么”能夠激發起員工智慧和潛能。
什么是學習負擔?自己沒意愿沒情趣或者說不清楚目的和意義的事情還得去學去做。
2 “為什么”是學習成長的基石
2.1 探求“為什么”是人類的本能
“為什么”是人類驅動力的本質特征。人類和靈長目動物(動物界最高等類群)有三個相同的基本驅動力:食物、性、房子。人類的高級之處在于,擁有第四驅動力:“好奇心”,簡單地說就是“為什么”。正是這種“為什么”促進了人類的進化,使人類從“猩猩”成長為地球的主人;也正是這種“為什么”的基因促進個人的學習成長。這種基因代代相傳,在我們嬰兒時期就開始了認知的探求。
嬰兒時期,在嬰兒會說話之前,嬰兒會用手指來問問題,這種嬰兒的“指問”姿勢就是在學習探求這個不明白的外部世界。而父母的反饋也在決定著嬰兒的學習成長。英國科學家就曾在試驗室里做過這樣的試驗,他們將嬰兒及母親分為兩組進行對照試驗。第一組在嬰兒用手指物品時,孩子的母親就認真地給孩子回答解釋,這是什么,什么作用等等。比如:“這是杯子,是用來喝水的,寶寶喝水嗎?”這樣的互動,孩子會很興奮,孩子會更喜歡用手來指,指屋里的各種東西。第二組,在嬰兒發出“指問”姿勢時,孩子的母親,什么也不說,沒反應、不理會,或者說一些與所“指”混亂而不相鏈接的話語,慢慢地發現,嬰兒減少了或者不再有“指問”的姿勢動作,也就是說孩子的好奇心在減弱或者說在漸漸地泯滅。
“為什么”是人類的本能,同時也是心理上的認知需求。這種探求來自于“知識的缺口”,培訓師講授完“做什么怎么做”,有人內心就會彈出“為什么”,因為有了“為什么”才是一個完整的認知板塊。反之,這里的“為什么”就是“做什么、怎么做”知識的缺口。
胡適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警示:什么是墮落?墮落就是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
作為培訓師,回應和解讀“做什么、怎么做”的“為什么”是培訓師的職責和素養。
2.2 “為什么”是“留下來”的根本
“什么是培訓 ? 留下來的才是培訓!”這是愛因斯坦對培訓的定義。如何留下?這里引用筆者《精益思維與基層管理人員培訓》文稿中,關于知識如何“留下來”的方式方法。從精益管理的角度,應用翻轉式學習的思路“表達分享”。表達分享,表達,用自己語言的解讀;分享,以老師的身份傳授他人,這是最佳的大腦“存盤”方式。表達分享,是一個知識在大腦中“縫合”的過程,是將新學到的知識與大腦已有知識體系鏈接、融合,是將新知識植入大腦原有的知識體系。表達分享,不是簡單的轉述復讀,而是大腦二次加工,是將新學的知識“物理加工”、“化學處理”,轉化為自己的“音符曲調”,以表達分享的方式呈現。
如果學員培訓只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沒有達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水準,就難已轉化或者說難已準確把握“做什么,怎么做”的內涵,也就失去了“表達分享”根本目的和意義。
“為什么”,通過“為什么”的理解,才能相對準確地表達分享培訓內容的內涵本質,才能有效圓滿地完成企業培訓“留下來”的職責任務。
2.3 “為什么”是“點燃一把火”的火種
“培訓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文。
企業培訓三步曲中的“為什么”正是“點燃一把火”的火種火鐮。
企業培訓的目的不止于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是通過企業培訓,培養企業員工對問題的分析與思考,對知識的追溯與探求;培養企業員工對工作的激情與責任、對職責的自信與擔當;培養企業員工成長型思維的人格與素養;
培訓三步曲: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如果說“做什么怎么做”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那么“為什么”就是“學習,實踐,堅持”熱情的“火種”。正如國際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意義療法奠基人維克多•弗蘭克爾所言:人的熱情來自于目的和意義。
今天是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變革與創新的時代,人類教育(培訓)的思路也在重新定義和思考。“為未知而學,為未來而教”已成為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方向。
“為什么”可以分為陜義的“為什么”和廣義的“為什么”。陜義的“為什么”是一個主題“做什么怎么做”的“為什么”。而廣義的“為什么”是問答人生的“為什么”。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言:“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3 結束語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他人的善意和潛能。”企業培訓管理不僅是企業員工知識技能的學習,重要的是企業員工“成長型思維”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為未知而學,為未來而教》【美】戴維•珀金斯
2.《活出生命的意義》【美】維克多•弗蘭克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