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的落地不僅依賴于精益手法和精益工具,更為重要的是把它作為一種思想傳承,融入企業發展的血液當中。那么,
精益生產咨詢項目在實行的過程中如何有效的推進,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而預防推行失敗使其落地?
一、企業切勿不注重基礎管理
企業不注重基礎管理(5s管理),現場管理一片混亂,中基層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管理者普遍憑借經驗決策、憑感覺做事。這樣必定導致過程質量控制無效、標準化作業程度低、運營成本高、員工流失快、現場環境差……即便如此,許多企業高管總是不耐煩地告訴咨詢師“三年的精益轉型太久,我們企業要力爭一年之內實現精益轉型....這種急功近利的想法完全不行,沒有看到有哪家企業一年內成功實現精益轉型的,要知道豐田做精益已近百年,而這種急功近利地匆匆忙忙搞精益,當作運動來做精益,可以肯定地說,失敗是必然的。推行精益生產的企業,首先要求企業自身做好基本的現場管理、具有一定改善基礎的能力,切忌草率上馬。
所以,一個不重視5S管理,不能首先做好5S管理的企業,是根本實現不了精益運營管理的,5S管理是精益改善的基礎。只有扎扎實實地做好企業基礎管理,才能有效地推進精益生產。
二、企業切勿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
豐田公司之所以全球聞名,不僅是豐田汽車,還有豐田生產方式,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豐田生產方式為主的精益生產模式火遍全世界,時至今天更有日演日烈之勢。全世界都在學豐田,豐田的大門也向全世界各行各業敞開,可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復制豐田模式,優秀的模仿者也頂多只是比較接近而已。為什么?因為豐田模式是豐田公司一代又一代管理者歷經百年持續不斷改善與沉淀的結果。我們學習豐田,絕不只是照搬豐田的那套生產管理工具,而是要向豐田公司那樣通過持續改善與沉淀來構筑適合自身行業特點的運營管理模式,將改善的基因植入公司的所有經營活動中,而非簡單的管理活動中。
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企業精益管理轉型升級也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中小企業要實現精益管理轉型升級,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分別要經歷“導入階段”“深化階段”“成熟階段”。在導入階段,主要是進行精益改善實踐,學習精益理論與工具,在深化階段,要初步形成企業自身的精益生產推進模式,在成熟階段,企業精益管理體系和架構能夠成熟運轉。三年轉型成功,只是外部咨詢輔導團隊可以離開了,但企業內部的精益改善才真正開始,并要持續地開展下去,才能成為優秀的精益企業。
所以,對精益生產改善的導入與推行要有持久戰的打算,急切冒進地推進精益生產改善是不切實際的,企業要制定完整的具有戰略性的精益發展規劃,要循序漸進地讓大家了解精益變革對公司及個人帶來的好處,減少推進阻力,才能有效地推進精益生產改善。
三、企業切勿過分依賴外部咨詢公司和咨詢顧問
精益改善項目必須要有指標,這也是精益改善項目受到企業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改善指標的精益改善都是耍流氓!不敢承諾改善指標的精益咨詢師都是偽咨詢師!很多企業,對精益有很高的熱情和期待,推行時卻將一腔熱血都寄托在改善顧問身上,很顯然,角色定位出現了問題。精益咨詢改善項目中,咨詢團隊與改善團隊的角色定位要明確,“內因起決定作用,外因起輔助作用”,外部顧問是外因,企業的改善團隊是內因。外部改善顧問會受到以前的工作背景、行業背景、輔導經歷、擅長領域、項目團隊構成、企業診斷后的認知、甚至是項目的個人利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提供出來的解決方案與企業當前條件下制約下的可行性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
最了解企業實際情況的永遠是企業自身,引進顧問,要認識到顧問以傳授專業知識、輔導實踐工具為主,需要公司內部發動全員參學習,并配合準時完成顧問安排的工作,在顧問輔導時要踴躍主動提出問題與心得。要了解顧問更多只是扮演催化角色(教練),落實需要內部熱忱參與,使積極推動變革的人成為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要清楚公司的管理人員才是解決方案的最終決策者,顧問只是醫生,只管診斷開藥并提供保健建議,企業自身身體的強健還需有問題時按時吃藥,平時加強身體鍛煉。
所以,在選擇正確的咨詢團隊(有實戰經驗的咨詢團隊)的前提下,如何正確定位企業改善團隊與咨詢顧問團隊在項目輔導與改善中的角色,對于有效推進精益改善項目是十分重要的。
四、企業切勿不規范化管理
規范化管理就是從企業生產經營系統的整體出發,對各環節輸入的各項生產要素制訂制度、規程、指標等標準(規范),并嚴格地實施這些規范,以使企業協調統一地運轉。
精益企業規范化管理,也需要制度化,更需要標準化,但它的重點在于為企業構建具有自我免疫、自動修復的機能,也就是說,推行精益生產,就是要使企業組織形成一種內在的自我免疫功能,能自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害,并且當企業推行精益過程中遭遇暫時性的挫折后,要能自動地修復愈合,使精益生產改善得以持續。或者說,它是要賦予精益企業組織一種生命力量,讓精益企業像一個生命有機體一樣,無論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致使精益改善活動發生創傷和病變后,具有自動愈合、自動產生抗體抵御病源,恢復健康的機能。現實中絕大部分走上精益改善不歸之路的企業,之所以會因為很小一點挫折,就導致企業精益生產改善功虧一潰,其原因就在于它沒有這種自我免疫和自動修復的機能。
要知道精益生產模式之前是大量生產模式,大量生產模式之前是作坊生產模式,這個過程歷經一百多年。可現實的情況是,許多企業仍然基本屬于作坊式的管理水平,卻幻想直接導入精益生產模式來實現降本增效,這怎么可能!!就算強行導入精益生產模式,那也只可能是表面上的曇花一現,其改善成果是根本無法維持的,這也就是大部分企業推行精益生產改善,效果并不理想的極重要的原因之一。
那么可能有人要問,屬于作坊式管理水平的企業能推行精益嗎?當然可以,但方圓智匯-百家管理咨詢工作室認為,運營基礎差的企業要有效地推進精益生產,就必須從作坊式管理的無序中走出來,從人治化管理的無章中走出來,逐步實現規范化運營管理,否則精益改善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