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品質管理(TQM)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當時稱為 TQC,由品管大師費根堡在1961年所寫的《全面品質管制:工程與管理》中正式提出。費根堡是國際品質系統(IQA)的創始主席;曾擔任通用電氣(GE)生產和質量管理經理10年,之后轉任通用系統公司總裁;還曾擔任國際質量學會第一任董事長,美國品質管理協會兩任主席和一任董事長,參加美國國家品質獎勵基金的第一屆監督委員會。他從品管組織、品質成本以及品質系統進行分析,強調品質管理有四大工作:
1) 新產品設計管制,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設計品質,是指對產品成本、性能、可靠度品質做預先審慎規劃的工作。
2) 進料管制,是指在最經濟的條件下,確保原物料進廠時即符合規格標準,包括有關原物料的接收、儲存以及檢驗的工作。
3) 產品管制,是生產線上的流程管制,是第一線品質管制工作。
4) 變異管制,是針對任何不良產品發生原因的追蹤與改善工作。
全面品質管理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在日本發展為“全公司品質管制(CWQC)”,由品管大師石川馨在1972年他所著的《日本式品質管制》一書中正式提出。石川馨認為品質是一種能令消費者或使用者滿足,并且樂意購買的特質, 所以品質不只是產品品質、服務品質,更是一種良好的工作品質。
石川馨指出品質始于教育也終于教育,而品質教育必須做到200%以上。品質責任是每個人的責任,因此,人力品質能否提升是影響品質成敗的關鍵。所有的領導者,必須嚴格要求員工接受教育訓練,并且自己親自參加。透過教育,培養員工強烈的品質意識、一致的品質目標;透過教育,訓練員工具備系統性的思考習慣和科學分析的能力,同時,擁有尊重人性、共存共榮和市場導向的觀念以及了解管理的價值。
全公司品質管制(CWQC)發展至今,形成了品質管制診斷、品管圈、方針管理、日常管理和機能別管理的五項品質管理活動內容。石川馨強調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要具備PDCA的能力,不斷自力提升品質,而且同時必須通力合作。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全面品質管理(TQM)才在美國正式命名與定義,并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形成了以“產品、流程、組織、領導、承諾”五大支柱為特點的TQM。產品是組織目的與成就的焦點,流程是組織實現產品的基石,流程中忽略了品質,產品本身就沒有品質可言;流程是由組織執行的,且流程的品質必須視組織是否健全而定,合理的組織及其分工是流程品質的保證;組織的健全,有賴于正確的領導;產品、流程、組織、領導都要有基層的承諾作為支柱。產品、流程、組織、領導與承諾五大支柱中,只要有其中任何一支支柱變得脆弱,其余的支柱也會跟著垮下。
全面品質管理的定義有很多,我們從字面上去解釋如下:全公司所有的人能用品質的思維和品質的工具方法去做管理和改善以滿足客戶的要求,進而讓客戶滿意。
戴明獎定義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組有系統的活動,由全公司的員工有效率和有效益地執行達成公司的目標,目的是在適宜的時間和價格上,提供有品質的產品和服務讓客戶滿意。
美國品管學會將全面品質管理定義為:透過客戶滿意達到長期成功的一項管理方式。全面品質管理基于企業全員參與所從事之流程、產品、服務及文化之改善。全面品質管理使企業之全員及社會受益。
實施此種方式之手法可以在品管大師克勞斯比、戴明、費根堡、石川馨及朱蘭的理論中可以找到。
國內百度百科的定義是:全面品質管理是一種全員、全過程、全企業的品質經營。它指一個組織以品質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客戶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永續經營的管理途徑。 全面品質管理的核心價值有三個:
1) 客戶滿意:客戶是提供產品的接受者,是組織內部的,也可以是組織外部的。
2) 附加價值:用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功能價值,追求組織最大的經營績效和個人最大的工作績效。
3) 持續改善:建立以PDCA循環為基礎的持續改善的管理體系。
全面品質管理實施中,常用的管理工具與技術有:
? 方針管理
? 強勢、弱勢、機會和危機綜合分析法(SWOT分析法)
? 標桿比較法(Benchmarking)
? 品質機能展開
? 實驗設計
? 同步工程
? 工作流程分析
? 品質成本
? 小組改善活動
? 戴明循環(PDCA循環)
? 頭腦風暴法(Brain Storming)
? 名目團體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 時間管理
? QC手法(層別法、查檢表、柏拉圖、魚骨圖、直方圖、散布圖、控制圖)
? 新QC手法(親和圖、關聯圖、系統圖、矩陣圖、箭形圖法、過程決策程序圖法、矩陣數據解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