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質量圈(QCC)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質量改進方法。在日本推行TQC的最初階段,石川馨就意識到,關于QCC原則的教育和培訓,不能僅僅局限于管理層和工程技術人員,而應推廣到公司的所有員工。因此在QCC活動中必須有基層監督人員和員工的參與,因為沒有誰會像他們那樣與各種經營活動息息相關,他們掌握著高層管理人員賴以決策的所有事實和信息。只有成功地調動所有員工參與QC活動,高層管理者才能實現有效的管理。
有證據表明,美國在60年代就開始應用日本QCC的概念,但在美國廣為人知是在1973年。當時洛克希德公司導彈和太空事業部的一組經理人對日本的QCC進行了實地考察,并引入公司。之后,其它很多公司,如西屋、GE、福特等都相繼開展了QCC或類似團隊解決問題的活動。但是在美國實施了五、六年后,QCC被貼上了"趕時髦"的標簽。對QCC的失望,大多是由于美國管理層不知如何正確地實施和管理它們。但作為一個起始點,為后來美國項目團隊模式(六西格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自發性"是QCC的核心,與西方以項目團隊為核心的改進迥然不同。西方的TQM和后來的六西格瑪,以及施樂推行的"質量領先"(LTQ)都是自上而下的,因為這更符合美國的文化。在QCC中,人們自愿決定自己是否參與而不受任何上層管理人員的強迫。而西方的方法都是直接與財務指標掛鉤,由公司財務指標分解到各個功能部門,形成改進項目。QCC與六西格瑪質量改進過程之間有以下差異:
1)QCC只關心局部問題,而六西格瑪解決的是關系整個組織的控制問題。
2)QCC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而六西格瑪采用自上而下的、基于項目的管理方式。
3)QCC允許參與人員自由地選擇從哪里改進質量,而六西格瑪必須從上級安排的特定項目著手。
4)QCC可以伴隨過程的繼續而持續存在,而六西格瑪項目一旦結束就會解散。
5)QCC不需要正式地向高層管理者做報告,而六西格瑪必須定期地向上級匯報。
在美國企業的質量人員中,流傳著一個關于日本QCC的非正式笑話:有一間日本公司,搞了多年的QCC,車間人員實在想不到還要搞什么了。有一個工人發現廁所的手紙用的很快,每次去廁所都發現用完了。于是決定關于做一個關于手紙的QCC項目。他研究發現,廁所的手紙之所以用的很快,是因為被人拿走了。更換以后,很快又被其他人拿走了。于是他提出他的建議:將一小卷的活動手紙改為大卷的,外面用鐵殼固定,用鎖鎖住。一個QCC項目就完成了。
其實,從這個笑話中,可以看出很多美國人對QCC的不認同,他們對這種模式很難接受,所以注定QCC在美國會失敗。美國人更愿意相信理論化的統計工具,認為這樣才可靠、才更有說服力。美國質量界甚至對5S這樣的工具都提出異議,認為缺乏嚴謹的數學分析。
相反,在日本,正是這些小小的QCC項目,構成了日本龐大的改善運動。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條條大路通羅馬。印度甘地曾說:方法是否有效取決于最終結果(The end result justifies the means)。看來不要拘泥于這個方法、那個方法,適用的,才是最好的。
上一篇:制約質量管理的三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