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創新能力
要不斷地提升我們制造業的創新能力,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要建立我們聯合創新的機制。
對于一些重大關鍵工程,要使用國家的專項去推動和引導;
對于一些我們企業為主體去開發的項目,要不斷地推進去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這種創新的體制和機制;
對于我們大量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成果,要進行所有權的改革,允許個人持股甚至作價出售,去推動它的產業化;
再一個,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跟蹤世界新技術發展,在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當中占領先機。
優化人才供給
提高制造業協同發展水平,構建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包括產融結合,包括產業與科技的協同結合,還有制造業人才供給體系。
我覺得,制造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各種條件,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才。美國最近剛剛發布的制造業《先進制造業領導戰略》三大任務里面,有一個培養和培訓適應高技術發展的勞動力,因為最終的創新還是要靠人,我們在這一方面的需求量非常大。
我們高端的制造業人才需求很旺,但是我們學校的培養的步伐跟不上。
三個層次的人才:
第一個,是企業家資質人才的再培養,有一套政策;
第二個,就是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一定要適應新時期的制造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第三個,加強技術學院建設,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藍領工人,要把一千多所大學里面的普通大學、學院改成技術學院,專門從事高等級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
這些措施都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擴大對外開放
中國主動地采取了許多大開放的政策,包括擴大放開準入,包括有一些稅的調整,包括保護知識產權。在這一方面,我相信中國未來會越來越開放,在全球化當中,中國是維護全球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全球化的戰略不能夠自我封閉,不能夠破壞全球的經濟發展的秩序。
完善制度環境
為制造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非常重要。政府的職能要怎么去正確地履行?是過度地、深入地參與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參與具體資源的配置呢?還是說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外部環境?我覺得肯定是后者。
僵尸企業,該倒閉的企業為什么不倒閉呢?地方政府過度干預,這個企業不能倒閉,你倒閉以后銀行受不了。當地這個企業5萬人,要是倒閉了以后,那當地就業就成了問題,政府給你貼一點錢你也別倒閉。然后跟銀行一起來講這個企業的好,你給我貸新還舊,在銀行的賬上來體現,我這塊資源是健康的、優質的,實際上是一個呆壞賬。有的還債轉股,這個債務有兩百億元、三百億元債務,一百億元債務我給你投一點,另外一百億元債轉股,轉成銀行的股份,但是它已經不是優質資源了,它是風險。
我覺得值得我們進一步地去研究:以什么方式能夠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如何能夠使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有一定的決策權?
上一篇:制造部門對工業工程的十種誤解